第254章 欺世盗名_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笔趣阁 >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 第254章 欺世盗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54章 欺世盗名

  第254章欺世盗名

  汉元年(元始元年)

  皇帝的服丧期结束,国家开始正常运转。

  汉帝时年九岁,故而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百官聚于朝廷东厅以听取王莽的指示。

  鉴于平帝时期的政局混乱,官吏之间相互举报,造成国家机器运转不畅的问题,王莽下诏:“朝廷每发布赦免令,是打算与天下重新开始,真心地希望百姓能洗心革面,以保全其品格与性命的。

  以往有关官员在量刑时多把赦令前所犯的过失重提,累增犯法者的罪过,甚至株陷无辜之人。违背了朝廷发布赦令是为了重信慎刑与希望有罪过的人涤心自新的原意。

  对于举荐的人才,也因为他在历史上曾犯过某种过错,以为不可信任,就废置而不举荐。这就完全背离了孔子说的‘赦小过,举贤才’的原则。

  对于虽有经济及品行方面的错误但无人告发而被举荐的人,一律不必查究。以便鼓励人才集中精力去追求进步,不因小的疵点而妨碍一个难得的人才。

  从现在起,有关机构的官员不必陈奏赦前所犯的过失。有不遵此诏书的为有亏皇恩,以违背帝诏论处。特明著此令,布告天下,使明知其事。”

  这一诏令的下发,顿时安了大部分官吏的心,不用再担心之前的旧事被发,于是朝廷开始运转流畅,百官各司其职,王莽的声望被进一步提升。

  为了突显自己的权势,也为了更好地发出诏令,王莽决定提高自己的地位,这样就不会造成政令的混乱。

  可是又不能直接向太皇太后提出,于是王莽让人去到南越,重金贿赂了南方远国的越裳氏,让他们向朝廷进献明珍稀宝。

  二月

  南方远国越裳氏派出使者,向中央朝廷上表臣服,并进献白雉一只,黑雉二只。

  王莽大喜,诏令三公以此物献于宗庙。

  当下,整个朝堂一片歌舞升平,仿佛盛世已经来了,丝毫没有人提起底层百姓和几百万流民的问题。

  三月

  群臣们向太皇太后提出,大司马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

  王莽得知后,上书表示,他是与孔光、王舜、白宣、甄丰、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奖励他们五人,以后再考虑自己,他不顾太后的多次诏令,坚决推辞。

  可是群臣不断向太后建议,王莽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始终拒绝接受封给他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

  此外,王莽与其五大亲信升任“六辅”之位:王莽为太傅,领五辅之事;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白宣为少、刘歆为少师、甄丰为少保,位居三公上。

  “六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六辅平决”。

  王莽先是建言应该首先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又重新修缮了仁后时期的孤寡院,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上下的好感。

  其次,为了解决关中的百万流民问题,建言由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以示朝廷决心,然后由朝廷出资万万钱,自己又带头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之后百官群起效仿。

  一时间,关中百万流民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王莽获得了极大地声望,特别是关中,百姓将其称之为古之圣人,上天派下来解救万民的大救星,整个关中,由百姓自发建立的王莽生祠,多达上百。

  王莽意识到这是一次绝好的宣传机会,便让大司徒司直陈崇将此事写成《万民祠》,大肆印刷宣传,在整个天下的范围内,王莽以一个拯救者的角色出现,特别是关东的流民,看到关中流民已经被安抚得差不多了,就更加渴望王莽的救助。

  汉二年(元始二年)

  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是青州,整个青州,连续几月没有雨水,整个州颗粒无收,为了求活,百姓流亡。

  王莽知道后,又亲自带头,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

  又派出以御史中丞张艾、大司徒司直平晏为首的救灾小组统筹指挥,又免去原青州刺史,以济南太守苏和兼任青州刺史,监督救济粮和救灾宅屋的发放,防止有贪官污吏上下其手,又减免青州地区一年的赋税。

  在中央和地方双管齐下的救治下,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而出于长安的王莽则是只吃素食,不用酒肉,以示救灾的决心。

  但是任由许多灾民流离失所,没有定居,仍然是个隐患,最后王莽决定撤销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

  就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减缓灾情。

  等到年末,整个天下流民大大减少,灾民也大都救助成功,各自返回故土,重新开始生产。只是王莽不知道的是,那些离开家乡的灾民,他们原有的土地,已经被当地的豪强占据,于是地方矛盾又开始激荡起来。

  但是在此时,王莽的声望已经比汉帝还要高了,特别是在王莽的有意宣传之下,其可与古之圣人相比的言论已经喧嚣尘上。

  而大司徒司直陈崇的上表,将这股风潮推向了顶峰:

  “臣看到安汉公自从开始做官起,正值社会风气崇尚奢华的时候,他承蒙成帝和太后厚待至亲的恩宠,蒙受伯父、叔父们显赫的荣光,家财丰饶,权势很大,没有人能违背他的心意,

  然而他却能降低身份,推行仁爱,约束私欲,遵行礼制,违背世风,矫正习俗,刚毅地特立独行;他穿的是粗制的衣服,吃的是粗劣的饭菜,坐的是简陋的车子,驾车用的是劣马,配偶没有第二人,在家门之内,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美德,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他淡泊名利,以守道为乐,温和善良,谦恭地对待士人,给老朋友以恩惠照顾,对老师、朋友非常忠厚。孔子说过“不如贫穷而快乐,富有而爱好礼仪”,这称赞的就是安汉公啊。

  到他做了侍中,原定陵侯淳于长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安汉公不敢偏爱私亲,禀奏建议给予诛讨。周公诛杀管叔、流放蔡叔,季子用鸩酒毒死叔牙,安汉公就是这样的人啊。

  因此孝成皇帝任命安汉公为大司马,把国家的大权委托给他。孝哀帝登基,高昌侯董宏迎合皇上的意旨,追求名位,想让丁姬做皇太后,弄成了两个皇位系统,安汉公亲自弹劾他,从而确定了朝纲。提议定陶国太后不宜在皇太后的帷幕后就座,从而确定了朝廷的尊卑大体。《诗经》上说“不吃软,也不怕硬,不欺侮鳏寡,不怕强硬的对手”,称赞的就是安汉公啊。

  ···

  现在陛下既然深知安汉公有周公那样的功德,却没有像周成王对待周公那样的褒扬和封赏,竟听从了安汉公的坚决推辞,不考虑《春秋》的原则,那么百姓和臣子将称说什么,子孙后代将记述什么?这确实不是治国的办法。

  愚臣认为应当扩大安汉公的封国,让他和周公一样,给安汉公的长子封国建王,让他和伯禽一样。赏赐他的物品,也都像周公那样。

  安汉公其他儿子的封赏,都应像周公的六个儿子一样。那么群臣就会明显地受到鼓励,献出忠诚,老百姓就会明显地受到教化,感恩戴德。

  如果群臣真的效忠朝廷,老百姓真的感恩戴德,那么对朝政来说还有什么难办的呢?望陛下深刻感念祖宗的厚托,恭敬地服从上天的告诫,效法舜帝和周成王的盛举,完备地给予像伯禽所得一样的赏赐,不吝惜像对待周公那样的赏赐,使国家的法制得以健全,后代的人有所依从,这是天下的大幸!”

  太后将奏书交于群臣商议,恰巧吕宽事件爆发,太后让群臣将两件事一起商议,将决定报给她。

  汉帝登基以后,王莽害怕汉帝的母族和妻族像平帝时期的傅氏和丁氏一样,乱政擅权,故而赐封汉帝的母亲卫姬为中山孝王后,赐给汉帝的舅父卫实、卫宝的弟弟卫玄关内侯的爵位,让他们都留在中山国,不允许到长安来。

  而王莽之子王宇恐怕汉帝长大后会怨恨自己等人。就暗中派人和卫宝等人通信,让汉帝的母亲上书请求到京师来,想要与他们示好,保全王氏。

  王宇的老师和内兄吕宽则为他出了个主意,说王莽素来信奉鬼神之说,让吕宽夜晚拿血涂洒王莽的府第,制造灾异使王莽感到恐惧,再由吴章趁机推演劝说他把大权交给卫家。

  但是事与愿违,吕宽在泼洒狗血之时,被守门的吏卒发觉了,还被当场抓住投狱。

  王莽知道了事情因果,便拘捕了王宇,把他投进牢狱,让他服毒药死了。

  所以当太后将此事拿上朝廷讨论时,王莽当即上书:“王宇被吕宽等人所牵累,误入歧途,散布流言迷惑众人,犯下与管叔、蔡叔同等的罪行,臣不敢隐瞒,他应当论处。”

  随后王莽趁此时机诛减了卫家,彻底查处吕宽案件,又牵连到各郡、各封国平素抨击自己才能出众的人,朝中牵涉到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红阳侯王立和平阿侯王仁等皇亲国戚,都派使者予以逼迫,使他们自杀身亡。死的人数以百计,造成天下震动。

  而王莽为了挽回自己的名声,让人将这件事下达给各大臣,他们请求命令全国凡能背诵安漠公诫子孙书的官员,把他们记录在官府档案中,把安汉公之文当《孝经》一样来看待。

  请收藏本站:https://www.nmuym.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nmuym.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