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老东北与新机床_工科生的华娱
笔趣阁 > 工科生的华娱 > 第355章 老东北与新机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5章 老东北与新机床

  第355章老东北与新机床

  “累了?”王旭的声音温柔得可以化出水来,四周一群小伙子却都探头探脑的露出又来了的表情。

  “还好了,东北这边好像挺喜欢我的,特别热情,感觉挺奇怪。”王霏的声音倒是没怎么显得疲累,这次不是个唱,只是参加那边的一个大活动。

  “没啥奇怪的,那边的人看见谁都热情。”

  “你就气我吧,小心我回去不让你上床。”

  “呦呵,去了趟东北这脾气见长啊。”

  “那可不,我和这边的女孩学了不少,回去收拾你。”

  这还是王霏第一次去东北,不过这次她并不寂寞,她闺蜜也去了,这种拼盘式的演出,王霏一般只参加夏视的,或者几大直辖市的大晚会,这次其实是给闺蜜站台帮忙的。

  再加上王旭最近忙得飞起,她也很少有机会去东北那边,赶着还没冷下来的时候,就过去看看顺便玩一下。

  最近东北那边可不怎么安全,即便有着主办方的承诺,王旭还是派了两名保镖跟着。

  主要是大毛那边乱得一批,这边的倒爷也开始晋级了,从大包小包,到现在已经都是论车皮的倒腾了。

  其实总体的边贸体量并没有多大,但东三省本来人口就不多,算起来也能让经济发展一下。

  只不过,这样的短暂性的边贸并没能真正让东三省经济起飞,反而似乎是透支了东三省的潜力,让几年后的大下岗对这片土地格外地残忍。

  王旭不是东北人,但是也听过很多东北来的朋友提起过那段往事,这边集中了太多的国有企业,很多都是从解放前就有的了。

  东三省号称共和国长子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调侃,在建国初期,这里几乎承载了华夏一半的工业能力。

  但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老一代的企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步入了困境,之后大批企业倒闭、破产重组,大量的老工人下岗。

  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创伤,这里是老工业基地,自然也就是被这一次的大下岗影响得最严重的地区。

  自此,东北三省就逐渐沦为了人口净流出的地方,全国也慢慢到处都是东北口音了。

  就好比帝都,距离那边最近,也是东北人外出打工的第一站,甚至于后来好多的所谓帝都话都带着些东北的口音了。

  王旭倒是没啥本事去搬动这种大势,大倒闭,大下岗,在华夏几乎是必然的结果,那是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后产生的扩散效应。

  后世我们对国企似乎印象都相当不错,实力强劲,待遇有保障,无论对外,对内都值得信任。

  其实在百十年代以前,华夏的企业几乎都是这样的,即便是集体的小厂对内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保障的。

  但对外可就不见得了,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不懂营销,款式老旧,甚至质量都不怎么样,那几乎就是各种一般国企的标签。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来袭之后,这样的企业那几乎就是没救的,除了极少数的能够自救成功,绝大部分的中小级别的国企,都走上了要么破产,要么倒闭的道路。

  而后来剩下的那些,就是那些成功自救的,或者本身就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大型超大型国企。

  再经过各种政企分开,企业合并重组,职业经理运营,股份化改造等等手段,才又重新崛起了一些有实力的巨无霸国企,成为我们后世印象中的样子。

  而现在这个时代,就是这些国企最后的挣扎了,碰上个有本事的老总,像海尔的张瑞敏那样的,就是自此化龙飞升。

  但绝大部分的,却都是碰上个只会吃老本的老总,那就最后一路萎靡到底。

  牛的可以牛上天,惨的那真是惨到底,惨到尘埃里。

  (本来这里有些东北的下岗故事,这会儿也就是93年正式开始下岗潮,大概98年到达顶峰,可惜不让写了,感兴趣的自己去查吧)

  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风起云涌的时代,更可以说是泥沙俱下的时代,是英雄是狗熊,那真的都是厮杀出来的。

  所以,王旭往往在看这个时代的时候,充满了一种异样的情绪,这是一种亲历者独有的苍凉,既有对成功人物的敬佩,也有对牺牲者的同情。

  听着王霏讲那边的故事,王旭更是心有唏嘘。王霏拉着老那在那边捐了些钱,更是找了些唱歌跳舞的苗子,打算带回帝都发展。

  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也算是尽一点绵薄。

  不过,王旭倒是也让玉卓师兄留意一下那边的产业工人,这边可以适当地招收一些,毕竟王旭这里还是很多工作需要工人真正实现的。

  不仅仅是电子类的,其实机械类的也可以考虑起来了,机械加电子,加自动化控制,那就叫加工中心了,传说中的工业母机。

  王旭穿越前,已经很少有人提及这些个东西,毕竟国产的产品虽然还达不到顶尖,但已经不会被卡脖子了。

  毕竟国内的产品往往只是产品寿命上比不过进口的,但你要是真的不卖,国内也不至于没得用。

  不过这个年代,这东西才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众所周知,明珠这东西都是指国内生产不了的东西,其实,当后世王旭看到明珠都变成圆珠笔芯的时候,那心情真的是爽翻了好吗。

  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不会不知道,这会儿的明珠有多少,那几乎就是到处都是明珠好不好。

  王旭一直没弄加工中心的主因并不是王旭这里没技术,而是这东西真不是大学玩得转的东西,所以他没有把这些东西拿出来而已。

  不过,其中的各种误差累计控制算法,各种检测器件,各种伺服电机,王旭可没少弄在项目池里。

  只不过,王旭并没有把他们真正组合成一个加工中心罢了。

  王旭本来的打算就是等到下岗潮来了,自己这边也有了足够的资金积累,再进入这个领域,从四轴开始生产高精度的加工设备。

  依旧是只搞最高端,中低端放开技术和专利给别的厂家进行合作,这样玉卓师兄也不至于忙到死。

  加工中心这东西,并不是五轴的就比四轴的好,九轴的就天下无敌,其实,关键还是看你能加工的精度和尺寸。

  一台加工中心里的关键设备挺多的,王旭大部分都已经委托研发了,这一年多了,各种成果也都有了七七八八,这就是王旭动心打算开搞加工中心的底气。

  系统的加工中心等级非常高,主要是麦克风的外壳实在形状很复杂,毕竟要做得艺术性高,那造型就简单不了。

  明显是优质铝合金一次性加工完成的,能在那么小的空间里,镂空雕琢出复杂的花纹,轴数就少不了,至于精度,壳子本来不要求什么高精度。

  但估计是已经造了那么多轴的加工中心,精度太低了实在不划算。所以,虽然不是什么纳米级的加工中心,但是微米还是轻松达到的。

  王旭这里拆吧拆吧的好多子项目技术,都有严格的精度要求,目前还是挺难达到的,但是总体折腾出来,即便低一个数量级估计也能在国内大卖特卖。

  而且吧,这东西的精度还真不是完全靠着子系统的精度累计的,那样的话子系统得多高精度才行。

  系统精度是靠着补偿算法进行调整,才能达到那么高的,生长法中为了测定生长进度而研发半导体激光以及衍生的精细测量的子项目,其实这里也可以用。

  王旭大概捋了捋所需的子项目,现在差不多已经完善了,这是个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技术和资金,更需要专业的人员。

  趁着北方大下岗,各种高级产业工人出现在市场上,王旭就打算借此时机,让玉卓师兄和自动化系去运作了,高精度的加工中心,可不是普通农民工能造得出来的。

  这也顺带解决了卓师兄整天地抱怨,嫌自己这边产品太少,都没什么可卖的了。

  这东西估计得烧一阵子钱,但是规模不大,毕竟不是从头开始研究,图纸什么的都是现成的,麻烦的还是组装调试而已。

  挂了电话,又一次唏嘘感慨了一下东北的形势,王旭就把注意力挪回三维特效这边来。

  这边主要是曾衍东在带队,实体那边是胡二水带队,而王旭则是两边跑。

  未来的经营会主要交由大东是CEO,而胡二水则更多作为CTO存在,所以,当王旭在这边开课之后,胡二水也跟着跑了回来,那边反而换大东去盯着了。

  现在三维造型团队差不多招了一百人,这还只是技术操作人员,后勤行政人事等依旧靠着王潮工作室提供套装服务。

  这些人大部分学历都是职高,也有少数几个艺术院校毕业的大学生。

  前几年开始,有些大学开设了自费班,这些班级的同学往往需要缴纳高昂的学费,嗯,大概一年几千块吧,除了不包分配,其他和普通大学生都一样。

  正牌的大学生,在王旭这里每年的名额是非常有限的。其实卡人的主要还是户口,王旭能保证给大东和胡二水户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那些自费班的同学,就没那么看重户口了,先挣钱才是王道,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分配回老家不愿意的,也可以自己买断下海。

  王旭这里的大学生大多是这么来的,这应该是最早的一批大学生北漂,这一批人大部分都在比较新的领域工作,工资待遇也都很是不错。

  这批人留下来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后来通过各种手段,慢慢地也解决了户口问题,真正在帝都扎下根来。

  从来就没有帝都人,帝都人本来就是这么来的。

  王旭这个工作室的设备是相当先进的,大量的投资就花在了这里,当然这在未来应该是走电影拍摄的账目,虽然项目还没立,但是完全可以看作属于先期投资。

  还有软件开发的费用,各种材质图片的购买,各种贴图的制作,三维建模,胶片输出设备的研制等等,花式繁多的费用都可以计算,不然光是建模和动画剪切,哪里值得那么多钱。

  这其实本来就是通用的规则,毕竟一部特效电影动辄就是一两年的制作周期,一部电影制作完成,这些电脑基本上也该淘汰了。

  高端电脑,特别是工作站级别的,升级换代的速度要比寻常办公电脑更加的快速。

  至于软件的升级开发费用,更是很多插件与内容都和电影本身息息相关,那些复杂的三维软件特效的来源大多来自于某部电影导演的灵感。

  现有软件无法实现,那就只能通过各种软件升级进行,因此,这些软件开发的成本放到电影制作费用里自然天经地义。

  王旭这里嘛,导演也是他,研发投入也是他,自然是怎么说都有道理的。

  这可不是为了骗人家投资人的钱,主要是,这样的成果可以固化在特效工作室,而无需像对开源产品投资那样重新开源。

  这样特效工作室就逐渐有了招牌技能,这些特殊的特技效果,可不比那些通用的底层可以开源,这些效果都是各大特效工作室的压箱底的绝技。

  王旭首先要做的是三维软件建造一座城市,以未来魔都为蓝本,穿插各个著名都市的知名建筑在其中,打造一个合璧的未来都市。

  这是未来的虚拟世界中的城市,名字不重要,因为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这座城市的名称,但这里就是虚拟世界。

  虚拟世界与现实的最重要区别就是那里是一个拼凑出来的世界,任何建筑出现在这座都市里,都是一种不正常的正常。

  这里制度当然也是虚拟的,更趋向于丑国的那种制度,否则没法解释那么多枪支,和警察动不动就开枪的故事背景。

  从学习到实操,再到创作,三维特效的步子走得甚至比实体特效那边还要磕磕绊绊,王旭一直忙到快元旦的时候才把一切带上正轨,让那个看起来像模像样的梦幻都市在电脑屏幕上成功地渲染了出来。

  在这一天,王旭邀请了投资方,来自己的影音室观赏第一段渲染的电影成片片段。

  ——

  (明天见)

  请收藏本站:https://www.nmuym.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nmuym.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