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操作系统初露面_工科生的华娱
笔趣阁 > 工科生的华娱 > 第295章 操作系统初露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95章 操作系统初露面

  第295章操作系统初露面

  王霏又跑去打牌了,就在隔壁那个小聚点,倒是真不远。今天是周六,王霏她们几个小姐妹难得聚齐,正在聚众饮酒哈皮,音乐开得震天响。

  那个房间还挺大的,足够她们折腾了,装修的时候对隔音考虑的挺多,王旭这边也不怎么受打扰。

  王旭自己正在悠悠然地写着一些软件的规划书,从数学软件,到三维引擎,各种软件的计划书。

  硬件方面王旭是真没什么办法,那东西需要的设备太多也太复杂,只能徐徐而图之。

  但软件方面,还是可以超超车的,都不用玩什么弯道,直接直道就超了。

  软件的问题,特别是第一版的软件,一般都不是开发的问题,而是商业化运作的问题。

  DOS并不是最好的操作系统,但它却是商业化运作得最成功的操作系统。

  所以,它才能不断被完善,最终战胜无数的竞争对手,成为操作系统中的霸主。

  王旭没打算走桌面系统的路子,这个路子谁也干不过Wintel联盟,在这个年代,那是牢不可破的联盟。

  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径,走服务器和工作站的路子。

  至少在九十年代,服务器和工作站都还是Unix的天下。

  Unix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而是一系列操作系统的总称。

  各公司的Unix版本其实并不完全兼容,彼此之间软件的移植还是挺麻烦的,王旭走的是Linux的路子。

  1983年,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Stallman)在MIT人工智能实验室(AILab)创立了GNU计划,目标是创建一个完全自由的Unix类操作系统。

  在这个计划中,斯托曼和其他志愿者开发了GNU工具链(GCC、GDB、GNUMake等),但操作系统内核却一直没有完成。

  而Linux是一年前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天才学生林纳斯·托瓦兹搞出来的一个自娱自乐的作品。

  它其实是基于那个GNU工具链搞的一个习作,最开始只搞了基本的内核和IO部分,相当不完善。

  但林纳斯作为天才,的想法相当的超前,他提出的微内核,可替换,其他全部都是外部应用的新型操作系统理念,让这一操作系统从众多的习作之中脱颖而出。

  后来,他把这个内核在互联网上开源了,向全世界开放,他还在附带的文件中说明了自己的开发理念。

  并允许任何人对其进行修改与发布,而且还跳出了过去自由软件不允许商业运作的框架,破天荒地允许这一操作系统进行商业运作。

  免费,可商用,理念先进,让这一操作系统迅速获得无数程序员的认可,并主动参与了这一操作系统的修改与更新。

  随着全世界程序员的陆续加入,这个操作系统才有了第一版稳定的内核。

  大概今年吧,也许已经有了,Linux的第一个发行版本会由一个叫帕特里克·沃尔夫的程序员打包出来,自此Linux才算是走上正轨。

  只不过,现在的华夏还没接入Internet呢,所以,王旭完全无法获得Linux的源代码,而且,现在的Linux版本,王旭还真看不上。

  除了理念先进,代码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王旭的操作系统计划,其实比Linux来得更早,这是超算项目中最早投入研发的软件产品,早到去年年底就已经有年轻教师投入开发了。

  目前还只是针对Intel系列的芯片做的适配,更是只能支持少数几种显卡和显示模式,各种外设更是支持得非常有限。

  当然,这也已经足够了,毕竟水木内部的计算机大多是批量采购的,需要的显卡种类也就那么几种。

  系统更是还无法对多个外部GPU进行调用,以实现王旭最初的超算梦想。

  但,简陋的,只支持PC单机的,只有命令行,还没啥应用的,甚至还有无数Bug的第一个开发版本,还是在三月份就已经出现了。

  王旭有点看不上这东西,因此没有声张,也没大张旗鼓的宣传,虽然闫教授很想吹一把,但被王旭劝住了,稍等等,反正完全体已经不远了,等弄好了再一起吹呗。

  但,不管宣传不宣传,华夏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桌面操作系统,就那么悄没声息地就那么出现了。

  没用啥神兽名命名,王旭就那么简简单单地将它命名为Cos,ChineseOS的缩写。

  嗯,没错,中文操作系统,虽然第一个版本还不支持中文,但基于32位的底层逻辑,让它可以轻松的扩展各种文字的支持。

  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华夏人的操作系统。

  这套操作系统现在只有一些基本的功能,能开机,也移植了一些小工具用于开发。甚至连基本的网络连接功能都没有,原因嘛,还没开发相应的网络程序。

  王旭直接跳过了8位和16位时代,内核直接就是32位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开发这个产品只能在80386以上的机器上完成最终调试和测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旭又绞尽脑汁地搞了个兼容模式出来,让16位的计算机也能够运行这个操作系统。

  但那速度就实在没法恭维了,除了体验一下,实在没啥实际用途。

  不过开发倒是依旧可以在老机器上完成,毕竟GNU本身是可以适配8位,16位和32位的编译模式的,只要在编译的时候换个参数就行了。

  这个项目从最一开始就非常困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而言,毕竟华夏就没什么人真的搞过操作系统。

  就连写操作系统那本教材的老师也只知道理论,没有真的实现过一个操作系统,其中的繁琐与麻烦可想而知。

  也就是王旭的项目规划书写得足够的详细,甚至很多难点问题他都自己上阵给解决了,才得以让第一个版本的Cos顺利诞生。

  更何况,最开始的时候,所有的开发都只能在DOS操作系统上,连Unix都没有。

  然后利用简陋的编辑工具,开发一个根本不能在DOS上执行的东西,那种繁琐你想想就知道了。

  不过,随着第一个版本的Cos正式完成,开发工作也就算走上了正轨,终于,苦了好久的老师学生们,终于可以在一台机器上进行开发调试了。

  这都归功于一些常用的Unix工具,也都已经进行了移植,比如cat,grep之类的。

  这些东西其实都能找到源码,早早地就有留学的师兄们带了回来,甚至都无须王旭出手。

  ——

  (明天见)

  请收藏本站:https://www.nmuym.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nmuym.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