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韩信寿宴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笔趣阁 >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 第383章 韩信寿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3章 韩信寿宴

  第383章韩信寿宴

  长安,宫城,未央宫。

  此时刘彻召见了自己的几位近臣,共同探讨一些要事,提前做好决策后,再在适合的时机在朝堂上正式宣布出来。

  “这次陈议郎南下赈灾任务完成得不错,朕尚未想好该给出何等奖赏,诸位有何建议?”上首位置的刘彻问道,面带笑意。

  现在属于私下商讨,哪怕众人统一了结论,那也做不得数。

  可这并不代表这类讨论毫无效果。

  恰恰相反。

  他们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传到刘彻的耳朵里,都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成型。

  意识到什么的赵绾,率先起身道:“禀陛下,之前半年多的时间里,陈议郎乃是在臣手下做事,臣非常了解他,当今朝堂鲜有出其右者。

  此前之所以没有做出大的功绩,那是因为身居御史部中,每日受琐事杂物困扰。

  现今外出赈灾,陛下便可以通过相应表现,见识陈议郎的能力。

  现在他又有了相应的功绩,臣觉得他的官职,可以适当往上提一提了。”

  作为陈洛的上司,赵绾经过那大半年的相处,明白自己这位下属若是不能得到重用,那完全是大汉的损失。

  那么他所想做的,就是学习张苍。

  当年张苍收贾谊为记名弟子,但实际上看重的是他的才华与能力,于是选择一路保举提拔贾谊,最终成就了孝文帝与贾丞相君臣相得的一段佳话。

  慧眼识人的张苍,亦频频被提及。

  赵绾自忖,他现在的能力不足以完成刘彻心中的宏图,现在又没有侯位在身,将来别说更进一步,想要保住御史大夫的位置,恐怕都有困难。

  所幸他不是什么贪恋权力之人。

  只是赵绾作为儒生,偶尔想到自己立德、立言、立功是“三不沾”,便有些遗憾。

  自己未来在史书上,恐怕只能留下个名字,不会流传任何事迹。

  后人知道有他这么一号人来过,却不知道他的生卒年份,做过什么贡献,说过什么话语。

  可现在赵绾恍然发现,有这么一个机会摆在自己面前,如果不能好好珍惜,等到别人抢先的时候必然后悔莫及,老天可不会再重新给到一次机会,让自己做出第二次选择。

  他见陈洛能力不俗,从在御史部的以及这次赈灾假以时日,未尝不会成长为另一个贾丞相。

  而且当今陛下可比孝文帝锐意进取,做大事的机会更多。

  等陈洛真正成为贾丞相那样的角色,在青史上必然大书特书,到时候自己在对方平步青云之前,出面举荐。

  到时候便是“珣于南方赈灾,活民无数,帝问群臣,御史大夫赵绾盛赞之”。

  前因后果都给写上了。

  到时候外人想起伯玉,称赞他的才华与能力的时候,不也会顺嘴提上一句自己这个伯乐?

  想完这些,他嘴角微微上扬。

  赵绾啊赵绾。

  你真可谓计深远矣。

  殿内其他臣子没有反对的意思,刘彻轻轻点头,表示认可。

  单从能力来看,陈洛在朝堂上绝对属于一等一的存在。

  刘彻觉得自己要开创前所未有的的大业,就需要有这样的臣子辅佐。

  至于殿内其他人,对陈洛如此之快的晋升没有什么意见,主要则是因为他的身份与家世。

  从身份上来看,他们都属于刘彻提拔的臣子,和先帝朝的那批臣子相比,属于少数派。

  抱团取暖属于人类固有思想,从原始社会便存在,根植在DNA里,属于群体的“思想钢印”了。

  这些人谈及陈洛,本身就会产生亲近感,觉得他是和自己一边的。

  故而他们又怎么可能在陈洛晋升的时候,出面卡住他的机会呢。

  而陈洛家世这一点,平日里被他出众的能力掩盖,让一般人意识不到。

  但是真到关键时刻,有人想动什么坏心思,那么阳夏陈氏的背景摆在那里,望而生畏。

  想对阳夏陈氏子弟使坏,想对阳夏文贞侯的后人使坏,且不谈承不承受得住陈氏的怒火,先得过了自己良心那关。

  要知道大汉官员,谁人不敬佩阳夏文贞侯,谁人不以他为楷模,谁在初入官场之时,不渴望得到能有他那般哀荣,薨逝时能让天下官吏共同哀悼。

  如果对阳夏子弟动手,无异于让他们杀死曾经的自己。

  虽然踏入官场后,很多人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模样,但要他们彻底撕碎那个满怀激情的少年……得加钱才行。

  现在的陈洛仅仅是六百石的官员,再往上升一升,同样对他们产生不了什么威胁,单纯的反对又捞不着什么好处,没必要因此让自己心里增添几分烦闷。

  在赵绾坐下之后,王臧又站起身来道:“陛下,臣觉得以陈议郎这次赈灾成功,不仅应该按赵大夫的建议升官,同样需要给足名誉。

  可以给陈议郎正式封上侯号,以表嘉奖之意。”

  陈洛在交接过阳夏的那两千户的侯位之后,拥有爵位的名头以及收税等权力,但尚未正式给出侯位的名头。

  毕竟这两千户是从阳夏分出,按照地域划分,这些百姓仍在阳夏境内,而且之前陈鲁分出好几千户,足以让他重新划分一片地域,采用古称,按上太康侯的名头,但这两千户却又显得稍有些少,不便重新规划一片区域。

  这个问题此前一直搁置,没有提起。

  现在陈洛赈灾立功,故而王臧将它说出。

  “朕倒是一直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倒是王郎中想的周全。”刘彻微微眯眼,“诸位有什么建议吗?”

  殿内几人先是一怔,接着按照列侯取名的规则,给出了不少建议。

  其中大多属于地名。

  刘彻听完,有些失望。

  按照他的审美来说,这些名称太过平平无奇,不够威风。

  何况陈洛所在阳夏,已经有了阳夏文贞侯这样的人物,在那块地方再用其他名称,恐怕流传不了多久,就会被后人遗忘。

  若是如此,那属于违背自己给臣子封侯的初衷。

  “让朕再想想吧,此事稍后再议。”刘彻摇了摇头,选择先将其搁置。

  殿内那几位臣子有些不明所以。

  难道陛下认为伯玉的功绩尚且达不到要求,还是存在什么其他情况,自己并不知晓?

  至于刘彻嫌弃他们所取名字的可能,完全无人想到。

  但刘彻已经说了“稍后再议”,他们便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而且陈洛的事情讨论得也差不多了。

  一是升官,一是封爵。

  其他的细节和普通奖励,就完全没有私下讨论的必要,在朝会的时候直接公布即可。

  刘彻再度开口,提问道:“淮阴侯下月初即是百岁大寿,他是开国元勋,虽然在家休养,亦会上书贡献了击退匈奴的策略,能有这般国之重臣,乃大汉之幸,诸位觉得该如何对待此事?”

  面对这个问题,殿内倒是没像刚才那般有人踊跃起身阐述观点。

  淮阴侯的层次实在太高。

  当初高祖在宴席上讨论功绩,可是将他排在第二,乃是武将中的第一人。

  如果他没有辞官的话,现在恐怕就是五朝元老。

  光听着这个名头,都能吓趴一大片人。

  无人敢开口对韩信的寿宴说出看法,万一陛下按照自己说的去做,到时候出了岔子,那他怎么担待得起啊。

  感受到了殿内的沉默,刘彻深吸一口气道:“淮阴侯,乃大汉良将,国之柱石,太祖开创功业,乃有其相助之功。

  朕不能因其年老,而忘记了他的功绩,否则朕与那弃廉颇而不用的赵王有什么区别?

  天下的百姓会怎么看朕,官员会不会觉得朕薄凉老臣,以后不再全心全意地效力。

  因此朕这次要给淮阴侯的寿宴送去足够贵重的贺礼,诸位觉得呢?”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殿内这几人又非傻子,但凡出言说出反对的意思,那不是把刘彻架在火上烤,那是把自己未来的前途架在火上烤啊。

  众人齐声称是。

  至此,该讨论的大事已经全部议完,几人告退,离开未央宫。

  而刘彻望着臣子离去的背影,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

  淮阴侯韩信。

  当今的大汉会出现这样堪称无敌的将领,为自己所用吗?

  想到这里,刘彻不由有些烦闷地揉了揉眉心。

  自己所想谋求超过所有前人的功绩,让所有后人都记得他开创的盛世,记得大汉有刘彻这么一位天子,扫平了外敌,除去了华夏大患。

  但想要完成目标,他现在的准备远远不够。

  大汉的军队没有合适的统军之将,士卒达不到相应的标准,钱粮供应不了连年战争消耗,自己这位天子尚未积累起足够的威望……

  后面几个问题,刘彻有信心在五六年内解决。

  可是良将嘛……就不是单纯靠着时间积累就可以磨炼出来的。

  遍数史书,多少将领打了半辈子的仗,却依然比不上那些横空出世的天才,成了对方首秀的垫脚石。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王离,将门子弟,大父和父亲都是成功打过灭国战的一流名将,但他却被项羽打了个全军覆没,本人亦是身死箭下。

  在学术上形成流派,传承释经权,可以形成垄断,但军事方面无法由一家一姓形成垄断。

  毕竟战争得靠刀与剑来见真章,而非家世与衣裳。

  刘彻明白这个道理,故而才会对淮阴侯的存在如此“垂涎”。

  敢问哪个皇帝会不想有一个忠心耿耿的韩信啊?

  赵九妹倒可以先滚边上去了,捎带着大明战神一块儿。

  “听说成纪侯在边关屡次击退匈奴,倒不知道他是不是合适的人选。”刘彻揉了揉下巴,想到了个不错的人选。

  毕竟对方也是参与过平定七国之乱,并立功封侯的老将了,值得信任。

  而且更重要的,就是对方正处壮年,战斗经验丰富,精力亦处于巅峰,外加这些年在边关不断指挥小规模的战争,了解匈奴人的战术战法。

  未来与匈奴作战,成纪侯可独领一军。

  ……

  与此同时。

  阳夏,客栈内。

  卫青正端坐屋内,听见木门被轻轻叩响。

  起身将门打开,看清来人后,他当即笑道:“我就说会有谁来拜访,原来是陈公子啊,请进来坐吧,但这里只是暂住的客栈,我没有好茶招待,倒显得有些寒酸了。”

  陈洛微微皱眉说:“怎么又改口唤我为陈公子了,叫我伯玉即可。”

  等卫青点头应下,他才接着道:“我这次过来,是听说你打算明日返回长安,是想过来问问你是否同去淮阴侯的寿宴,为其贺寿?”

  “不了,离家近半载,我有些思念阿姐和去病了。”卫青摇了摇头,婉言拒绝。

  他还是不去凑这个热闹了。

  自己一介平民,又无官位、家世、交情,哪怕借着陈氏的面子,可以混进寿宴的场地里,那又如何?

  并非每个勋贵子弟都像阳夏陈氏子弟这般好说话。

  宴席上,那些人出言嘲讽,卫青只能选择默默憋着,到头来还是气到了自己。

  因此直接选择拒绝不沾因果,他觉得才是正确的选择。

  见卫青兴致缺缺的模样,陈洛倒不再强求。

  对方没有意愿,难道自己还能把人绑过去不成。

  何况卫青的理由是思念家中亲人,这个理由正当得无法反驳。

  于是陈洛换了个话题道:“对了,伱要我帮你打探到的消息,有结果了。”

  “什么消……”卫青刚开口,便想到什么,接着脸色微红,半低下头,“请伯玉直言。”

  陈洛揉了揉下巴,眼含笑意道:“陈阿娇乃是陈氏四代嫡次女,年芳二八,尚未有婚配。

  阳夏陈氏对子女婚姻,较为尊重晚辈意见,若是她本人中意于你了,那你取得一定声名后,再来阳夏提亲,大概不会遭到反对。

  而我得知她后日想去城郊赏花,咳。”

  点到为止。

  而卫青想了想,若有所思道:“我似乎还有行李没有清好,大概还得在阳夏耽误几日。”

  ————

  珣于南方赈灾,活民无数。

  帝有意拔擢,问下,皆盛赞之。——《史记·维新侯世家》

  请收藏本站:https://www.nmuym.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nmuym.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