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天灾亦有人祸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笔趣阁 >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 第369章 天灾亦有人祸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69章 天灾亦有人祸

  第369章天灾亦有人祸

  南郡。

  天空像是漏了个缺口,淅淅沥沥地飘落细雨。

  斜风拂过,吹来湿冷的气息,沿着袖口窜入内衬,让人心生寒意。

  “府君,这路是真泞啊。”刚刚迈步走出城门的陈洛,面色平静,而他的布履上已经沾满了湿漉漉的泥巴,迈步踩在地上,还会发出啪嗒的声响。

  南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长安乃至关中是完全没法比的。

  铺着青石板的道路,那只有郡城中的主干道,至于小点的县城,恐怕就只会铺设县衙前面的一段路,其他地方根本找不见。

  毕竟打磨好的石板,要论价值,也是值得二三十枚铜钱的,铺设在没人监管的地方,指不定真会被贼人摸黑挖走。

  故而陈洛现在要求前去周边乡县,进行实地考察,只能走这样泥巴路,通过雨水浸泡,路面高低不平,有着大大小小的坑洞,这也是无法乘坐马车的原因。

  陈洛右手边跟着南郡太守,此人姓彭。

  彭太守抿嘴答道:“陈公,久雨未停,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他虽然是两千石的官员,但没敢摆出高姿态。

  虽然陈洛只是六百石的议郎,但他奉天子诏令,专门处理南方洪灾,再加上本身拥有的弹劾权,让两千石的官员亦是感到忌惮,生怕他回去参上一本。

  没有理会这样的开脱之言,陈洛指着城门外在树荫下躲雨的一些百姓,缓缓开口问道:“府君,他们是怎么回事?”

  这些人大部分衣着简陋单薄,背着两三个包裹,团团围坐在一起取暖。

  他们神情麻木,眼神灰暗,对于陈洛一行人从城内走出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应。

  只有对生活彻底丧失希望,才会是这般表现。

  “现在我们之所以限制流民进入,是有原因的,很多人连验传和身份证明都拿不出来,把他们放进城里,到时候没口粮又没居所,就会成为相当大的隐患啊。”彭太守赶忙解释,生怕陈洛一拍脑袋,让自己把这些流民全部放进城内。

  到时候出了岔子,这位陈公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人,留下的烂摊子还得自己收拾。

  而且这些人属实是不稳定因素,安抚起来确实是一个麻烦。

  故而自己选择一刀切的政策,看似是懒政,其实是最好的办法了。

  “嗯。”陈洛表情亦没有发生太多改变。

  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来进行评判的话,这为彭太守的处理方式其实没有什么问题。

  大量受灾的流民汇入城中,确实难以进行管理,到时候发生盗窃以及抢劫案件,恐怕又会诱发城内居民的不满。

  两方爆发冲突……嘶,后果不堪设想。

  但真要不管城外这些灾民,让他们自生自灭,那自己这次南下救灾,救了个锤子?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府君,这些人终究是大汉百姓,或许在两三个月以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夫、渔民,他们之所以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完全是因为这场洪灾。

  他们逃离故土,前来郡府,完全是不得已之举,若是我们没有对他们施以援手,反倒以冷漠无比地态度处理,恐怕经历这场灾害后,活下来的人,以后都不会再信任官府了。”

  大汉官方的公信力是通过文景二朝轻徭薄赋、平定动乱、打击匪盗等事情一点一点日积月累起来的。

  而公信力建立需要数十年,但崩坏只需要一件小事。

  就像后世某地法官说出那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以后,无论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愿意搀扶摔倒老人的人急剧下降,先得掂量一下周围有没有监控,对方是不是碰瓷,哪怕上前,也得委托路人录像。

  至于屡次出现的彩礼诈骗以及家暴事件,亦是降低了传统婚姻的底线,这些敏感话题导致部分人出现恐婚的场面。

  故而如果官府坐视这些百姓冻毙饿死在城外,那无疑是对官府公信力一次相当沉重的打击。

  “嗯……”彭太守面露犹豫。

  他何尝不知道这点。

  如果不救这些灾民,自己日后绝对会遭受非议,甚至成为污点。

  但他们现在根本没有救人基础啊。

  于是他咬了咬牙道:“陈公可不能心软啊,我们可以派人给这些百姓分发粮食,但让他们进城,万万不可。”

  “我没说让他们进城啊?”陈洛用奇怪的目光看了彭太守一眼,接着说,“城内又没有足够多的闲置宅院,怎么安置这些宅民啊。”

  “嗯?”得到出乎意料的回答,彭太守愣了愣,“那我们要怎么办?”

  如果不让这些人进城的话,任由他们流落城外,那其实想要救援起来,相当繁琐,需要耗费非常多的物质,还不一定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不过他看着这位陈公底气十足的模样,也拿不准对方是否心里有了主意。

  陈洛揉了揉下巴,边走边思考。

  自己在路上写的那本小册子,因为没有见到实际情况,所以过于理想化了,与现实存在偏差。

  等见到了城外这些灾民,以及得知郡府具体的承载能力,就知道一切必须得以实际情况为基础。

  故而陈洛没有歇息,马不停蹄地就赶往周边村县去进行调查。

  大概过了半刻钟,陈洛才缓缓开口道:“嗯,我说说个人的拙见,如果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府君尽管指出错误。

  这些灾民虽然聚在郡府周围,但分布过于零散,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人聚集起来,集中进行管理。

  如此一来,无论是营地的建设,还是运送粮食的损耗,以及需要调动的相关人力,各类成本都大大降低。

  身份确认的问题,可以让同村同里者互相作为担保,一方犯事,另一方同样担责。

  在非常规时期,动用这般非常规手段,亦是可行。

  而我计划里的第二步,需要暂且借调城中商贾的粮食,郡府储粮不到万不得已,暂时不要动用。

  至于那些商贾的粮食,我会在关中运粮抵达后,尽数偿还。

  有粮食有居住的地方,这些灾民就不会闹事,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许多。

  第三步我们可以安排医者进驻营地,避免人员大量聚集,加上洪灾影响,发生大规模的疫病。

  待到一个月后,洪灾影响消失,我们便可以逐步安排百姓返乡,回到原籍。

  至于周边县城是否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案,我觉得应该经过实地考察论证。

  毕竟大部分县城边上不会像郡府这般,有如此之多的灾民聚集,那么可能县城足以容纳灾民进入,不需要让他们流落城外。

  至于这般手段是否奏效,还需要再实际过程中,用实践去证明,并且进行相应的修补。”

  这般长篇大论,是陈洛在经过思考后,将小册子上的内容实际化,不再那么偏向于理论,具备了更多的应用价值。

  放在拥有完善救灾方案的后世,这套准则其实连基础都称不上,可在救灾全凭当地官吏经验的古代,陈洛提出的这些内容其实相当超前。

  比方安排医者,以避免疫病,这是彭太守完全没有想到过的事情。

  但是这套准则有道理吗?

  至少它没有出现基础性的错误,实施起来不会出现恶果。

  听完全部计划,彭太守低头思索起来。

  如果陈洛所言非常可笑,那他完全可以一笑而过,但现在有实施的可能性,那么就不能疏忽大意了。

  过了良久,彭太守抬起头来说:“陈公的计划,甚是完善,但在我看来,确实少了基础,让这个计划宛若空中楼阁,过于虚浮。”

  在他看来,陈洛的安排没有什么不妥。

  但有一处相当致命的缺点。

  “府君请说。”陈洛并非那种听不进意见,稍有反对就会暴跳如雷的人。

  如果对方提出的建议合理,那么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完善自己制定的计划。

  见状,彭太守仅稍稍委婉地作答道:“陈公,想要给这些灾民建造营地,起到足以遮风避雨的效果,需要的工匠至少得有百余人,才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任务。

  郡城勉强可以雇佣征发得了这么多的工匠,但持续得时间长了,恐怕也会供应不起,至于南郡其他地方的县城该怎么办呢?

  他们地方上没有那么多的工匠,想要征发都征不到那么多人,而且恐怕仓禀不足,总不能要求工匠自带干粮吧?”

  这个问题属于基础。

  营地无法建成,那么陈洛计划里的后续安排,皆为虚幻的泡影,无法落到实处。

  陈洛先是一怔,但很快笑了笑,给出了解决方案:“府君为何不看看那些灾民,让他们自食其力呢?”

  “嗯?陈公这又是何意。”彭太守不明所以。

  陈洛轻轻吐出四个字,“以工代赈。”

  不用经过复杂的解释,彭太守直接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

  “真是,真是,天才的想法啊。”他赫然往前迈出一大步,差点被泥泞给绊倒。

  但他丝毫不在意。

  问题有了完善的解决思路。

  自己提出的基础矛盾,完全不再成为障碍。

  以工代赈,可以让救济粮落到实处的同时,又让基础建设没有困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以工代赈”的方案是可以在大范围进行推广的。

  请收藏本站:https://www.nmuym.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nmuym.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